本文作者:qiche

“药神”谢幕,转投零售渠道,集采深刻改变中国医药市场

qiche 2023-01-28 462 抢沙发
“药神”谢幕,转投零售渠道,集采深刻改变中国医药市场摘要:   来源:健识局  2022年底,瑞士诺华公司与中国国药控股达成了一项协议。  从2023年1月起,诺华将自己研发的抗癌药物“格列卫”(通用名:甲磺酸伊马替尼)在中国的商业推广...

  来源:健识局

  2022年底,瑞士诺华公司与中国国药控股达成了一项协议。

  从2023年1月起,诺华将自己研发的抗癌药物“格列卫”(通用名:甲磺酸伊马替尼)在中国的商业推广权交给国药控股,意味着退出这款明星药物在中国的销售工作。

  这盒小小的药,推动了中国一系列药品政策改革。

“药神”谢幕,转投零售渠道,集采深刻改变中国医药市场

  2018年,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公映,片中主人公为了给身患癌症的患者买印度仿制版抗癌药,遭到了刑事处罚。这部电影因特殊的现实意义和聚焦的医药问题,引起了轰动性的讨论。中国政府网报道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就此片作出批示:

  “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‘救命药’买不起、拖不起、买不到等诉求,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。”

  随后,国家药品集采、医保价格谈判等一系列工作波澜壮阔地推进。这5年里,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。国内很多仿制药迅速上市,进口特效药价格快速下降,很多之前需要卖房才能吃得起的药,如今已经可以用便宜的价格买到。

  “格列卫”是中国医药改革的一个标志性药物。如今,甲磺酸伊马替尼早已集采,仿制药价格远远低于诺华原研的“格列卫”。对于不少市场销售额不大、或者利润不高的品种,外资药企往往选择不再直销,而是交给代理商销售。

  如今诺华退出“格列卫”的销售,转给国药控股,正是中国医药行业深刻变化的缩影。

  01 遭遇集采“砍价”,“格列卫”市场风光不再

  “格列卫” 是由诺华公司研发,2002年中国上市,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。2013年时,“格列卫”每盒25000元,病人一个月要吃一盒,年治疗费用30万元。

  这么贵是有原因的,1993年科学家布莱恩·德鲁克尔与诺华开始合作研发“格列卫”,直到2001年5月才正式在美国上市,期间投入大量研发费用。因此刚进入中国时,“格列卫”就是这个价格。

  即便是今天,每月25000元的治疗费也不是每家都掏得起,更何况20年前。“格列卫”很长一段时间来都是“天价药”的代表,引发的社会舆论也最多。

  伊马替尼的专利到2013年4月到期,国内豪森、正大天晴和石药欧意等快速开始仿制,但诺华原研的“格列卫”仍主导市场,占八成份额。根据Frost&Sullivan的数据显示,2017年“格列卫”在华销售约为20亿元。

 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“格列卫”的价格,从2014年开始就有省份陆续将“格列卫”纳入地方医保,2017年国家将其纳入医保乙类,每盒价格降到7182元。

  这还不是终点。

  2018年底。国家医保局推行“4+7”集采试点落地,豪森药业的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最终以每盒623.82元(100mg/60片)的价格中选。随后,齐鲁、石药、正大天晴展开价格大战,向豪森发起价格冲击。集采之后,国产“格列卫”仿制药每盒最低只要604.7元,大大降低白血病患者的经济负担。

  诺华原研的“格列卫”市场优势早已不再。根据Pharma ONE的数据显示,2021年“格列卫”的销售额达13.63亿元,约占整体市场六成。

“药神”谢幕,转投零售渠道,集采深刻改变中国医药市场

  此番诺华主动与国药控股合作,基本就退出了“格列卫”的竞争。国药控股有着渠道和服务的能力,截至2022年6月,国药控股零售门店总数突破1万家,其中双通道门店数量共计676家,为广大慢病患者获得肿瘤治疗药物提供了便利。分析人士指出,诺华与国药控股的合作,可能是想抢先在连锁药店布局。

  在集采强力推进之下,不少曾经的明星产品、原研药不愿降价和仿制药搞价格战,就选择院外市场,通过互联网或线下药店渠道销售。“格列卫”的营销模式不断地与时俱进,业内认为,“格列卫”需要在一定的发展周期后调整固有营销模式,以此带动销售二次高峰。

  02 与国药控股开展合作,意在零售市场需找突破

  这一次,诺华与国药控股的合作不仅限于“格列卫”,还将另一款药物“恩瑞格”的中国市场的商业推广权拱手相让。

  “恩瑞格”通用名是地拉罗司分散片,用于因需要长期输血而引致铁质积聚(如地中海贫血)的患者,2010年中国获批上市,2019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。

  这款药物是治疗非输血依赖地中海贫血特过载的“孤儿药”,没有集采的压力,但诺华已率先在全球市场体会销售额持续下降的窘境。

  根据诺华的财报显示,2016年,“恩瑞格”的全球年销量为9.56亿美元,而2020年全球销售下滑至5.63亿美元。中国市场上,诺华占据九成,不过2021年销售额只有9000万元,更为糟糕的是,奥赛康、豪森的国产仿制药陆续上市,“恩瑞格”的市场已经被瓜分。

  2021年4月,国药控股与诺华签署“麒麟项目”合作备忘录,开启双方在肿瘤领域的合作。而此番再度牵手,无疑是基希望于在零售市场需找突破。中国目前已跃居全国第二大医药市场,仅是地中海贫血的数量,中国重型和中间型的患者人数约在30万人左右。

  事实上,中国医药市场规则发生变化,曾帮诺华赚得盆满钵满的专利药:佳维乐(维格列汀片)益可服(氨氯地平缬沙坦片)、代文(缬沙坦胶囊)、帕坦洛(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)、唐力(那格列奈)等重磅品种均被纳入全国集采。

  诺华必须面对市场格局的深度调整。2022年4月,诺华宣布全球框架调整,今后将采用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,制药与肿瘤两大部门合并,实现诺华未来十年的产品创新,同时预计本轮调整全球将裁员超8000人。

  03 集采重塑医院市场,专利过期药终将走向没落

  专利过期的原研药,今后可能无法再享受“超国民待遇”。“格列卫”等众多专利过期药逐渐退出临床一线使用已是必然趋势。

 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:过去五年,国家组织集采7批29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%。在集采品种中,使用高质量药品的患者比例,从50%提高到90%以上,药品“带金销售”的空间持续被压缩,越来越多药品生产企业走上重创新、重质量的发展新路。

  在集采的舞台上,仿制药企业和原研药同台竞争。齐鲁制药参与了5次集采,其中标产品在供应省份的市场占有率基本在80%以上,市场份额大幅提升。四川汇宇、科伦等企业也通过仿制+集采的策略,打开了新格局。

“药神”谢幕,转投零售渠道,集采深刻改变中国医药市场

  不少跨国药企已经启动变阵,进行部门调整。除诺华之外,赛诺菲重组胰岛素团队、辉瑞调整KA及销售团队、阿斯利康成立全渠道事业部。礼来、罗氏、杨森、晖致、第一三共等公司均对自身产品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,开始把更多新药引入中国。

  健识局梳理发现,自2017年起至2022年9月,杨森中国共有28个创新药物和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或上市。诺华、辉瑞计划5年内分别在华上市50、65个新产品或适应症。

  业内普遍认为,未来,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力,取决于研发管线的厚度和对成本的控制能力。与此同时,依靠仿制药、专利过期原研药生存的药企,将逐渐走向没落。

  历经多轮集采洗礼,中国医药行业正在走出创新发展“加速度”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qiche本文地址:http://0371.jjlmw.com/post/1125.html发布于 2023-01-28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汽车知识记录网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6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